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居简南宋 1164年9月14日 — 12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潼川人
俗姓王字敬叟
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净慈光孝寺
有《北涧》。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
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
依邑之广福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
历住台之般若报恩。
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
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
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
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
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
依邑之广福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复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钱厚叶适皆折节问道。
真德秀江东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以居,人以「北涧」称之。
后出主铁佛、显庆、碧云、慧日诸寺,嘉熙初奉诏主杭州净慈寺,所至道化大行。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腊六十二。。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居简
字敬叟
潼川王氏子。
资质颖异。
初见佛书。
必端坐默观如宿习。
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
参别峰涂毒于径山
沉默自究。
一日阅万庵语。
有省。
遽往育王。
佛照
机相契。
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一时社中耆硕。
无不忘年与交。
江西
访诸祖遗迹。
莹仲温
尝掌大慧之记。
庵于罗湖。
纂所闻成书。
发挥祖道。
与师议论大奇之。
大慧居洋屿庵竹篦。
付之师巽焉。
久之。
出住台之般若。
迁报恩。
英衲争附。
鸿儒竹岩钱公。
水心叶公
皆折节问道于足下。
大参真西山
时为江东部使者
虚东林命之。
以疾辞。
乃于飞来峰北涧
扫一室居十年。
人不敢以字称。
因以北涧称之。
起应霅之铁佛西佘。
常之显庆碧云。
苏之慧日。
湖之道场。
奉旨移净慈。
所至道化大行。
师出佛炤之门。
在诸法彦中。
为神驹香象。
机格超逸。
最难攀仰。
其颂世尊初生话云。
一声㘞地便吒哩。
突出如斯大阐提
此土西天起殃害。
堂堂洗土不成泥。
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
六用无功信不通。
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閒清昼。
百鸟不来花自红。
辟一室以居。
名曰室。
作赋以自见。
其略曰。
进则面墙退则坐井。
柱忽不支。
壁将就殒。
豁然而虚。
漠然而囧。
如蒙之击。
如震而警。
如无尽藏。
如大圆镜。
前山送青。
若壮士之排闼。
后山回闯。
拟良工之御骏。
抚鸿鹄而晚眺。
入冥冥而远引。
笑云烟之轻去。
漫悠悠而无定。
驻落日于西崦。
延初蟾于东岭。
是皆中所得也。
北涧集十九卷。
张公诚子
序之曰。
读其文。
宗密未知其伯仲。
诵其诗。
参寥觉范为一人。
不能当也。
北涧于人不苟合。
合亦不苟暌。
取舍去就之际。
洁如也。
叶水心诗曰。
简公诗语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师居天台委羽。
有二姓争竹山
竭产不肯已。
仙居丞王君怿。
请于师。
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
而讼遂止。
其德音感化如此。
灵隐虚席。
赵节斋
奏师补其处。
师笑曰。
吾日迫矣。
乃举天童痴绝冲
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
索纸书偈。
于纸尾复书曰。
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呼诸徒诫之曰。
时不待人。
以吾自励。
吾世缘馀两日耳。
至期昧爽索浴。
浴罢假寐。
然视之已逝矣。
寿八十三。
腊六十二。
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
遵治命也。
禅师名居简
潼川王姓。
号敬叟
又称北涧
盖居北涧之日久也。
姿秀而文当世尚之。
广福读出世典。
辄弃冠。
具戒。
参别峰。
别峰指见涂毒。
涂毒示其心要。
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
疑情猛切。
常立达旦。
偶过择木寮。
阅万庵语云。
欲识诸佛心。
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
欲识常住不凋性。
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
于此忽省。
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
遂别策造灵隐
机契佛炤光禅师
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
一十五年。
激扬宗旨。
大有力焉。
乃辞佛炤。
经瓯闽。
江西
过罗湖。
访仲温
仲温与论。
大喜曰。
妙喜之后一人也。
乃以妙喜居洋屿庵。
竹篦为赠。
且曰。
公之后必大。
未几出住台州紫箨。
迁报恩。
及广孝。
名大振
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
卿士犹物色之不顾。
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
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
交章劝
应旴江刺史之命。
又不顾。
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
亦不顾。
乃寿北涧集。
行世。
宿儒附之。
叶水心曰。
简公话柄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叹曰。
狼虎之害。
世人易知也。
文章害世。
则难知矣。
狼虎在山。
藜藿不釆。
文章欺世。
耳目沉沦。
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
非先圣之言不言。
非古哲之迹不举。
然境风乍飘。
荣辱无主。
取快一时。
名节扫地。
则向之所言所举。
皆为饰词。
以欺世者也。
欺世之害。
甚于狼虎。
余颓躬不逮。
深为是惧。
所见所闻。
偶笔成集。
若稍存心。
欲以诗文鸣世。
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
遂燬板。
晚居净慈。
其门人大观高庵楞严纲要颂。
发其旨。
向慕高庵为人。
乃联和而序之。
淳祐丙午春
示众曰。
识得一万。
事毕了事。
衲僧一字不识。
直饶恁么。
未称全提。
禹力不到处。
河声流向西。
归方丈。
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至期。
言语移时。
敛目而逝。
初在紫箨。
委羽有二姓。
竹山
竭产不已。
仙居丞启讽之。
示以种竹赋。
二姓之讼遂止。
台氓谣曰。
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
桓侯有疾。
在腠理以忽扁鹊
终至骨髓。
司命无柰之何。
而末造众生。
言行参差之。
疾不啻在骨髓间也。
北涧生平行李。
惟恐针石之不逮。
然以文字得度者。
北涧法化。
宁当有别论也。
否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居简字敬叟姓龙氏潼川人也。
家世儒素,幼性颖异,见佛书端坐默观,如宿习者。
依邑之广福圆澄得度,参别蜂涂毒于径山
沈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议论大奇之。
久之,出主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儒硕钱竹岩叶水心莫不推重。
时大参真西山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待之,以疾辞。
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以北涧称之。
起应霅之铁佛,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诏迁净慈。
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
颂《楞严经》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闻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
”辟一室以居,名曰“室”。
作赋以自见,水心酬以诗云:“简公诗话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涂清染紫不禁春。
”晚岁居天台,有二姓争竹山搆衅,为作《种竹赋》以讽之,而讼遂已。
赵节斋为奏补灵隐笑谢曰:“吾日迫矣。
”乃举天童痴绝道冲
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道自励,吾世缘馀二日耳。
”至期昧爽,索沐浴罢,如假寐,视之已逝矣。
寿八十三,腊六十二,所著有《北涧》十九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闲
全宋诗
崔闲字诚老自号无著道人星子(今属江西)人。
尝游京师,后结庐于玉涧,号睡足庵
苏轼谓之玉涧山人
又名玉荆山人(《参寥子诗集》卷一)。
卒年七十八。
事见《永乐大典》卷二七四一引《南城志》、《九江府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定诸
全宋诗
释定诸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精心内典,兼通儒书,与曾会为方外友。
有《去华集》,已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五有传。
定诸
晋江人
能诗。
调清远。
无尘俗气。
曾会诸公游。
谈者谓。
诗与参寥同调。
其题画水幛云。
无波浪处生波浪。
愁杀孤飘渡海人。
去华集。
大约如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钱世雄北宋
全宋诗
钱世雄字济明号冰华先生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
尝为吴兴(《参寥子诗集》卷四《同吴兴钱济明南溪泛舟》)。
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瀛州防禦推官
五年权进奏院户部检法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四)。
通判苏州(《龟山》卷二五《冰华先生文集序》)。
苏轼游,与释道潜范祖禹邹浩有交往。
有《冰华先生文集》,已佚。
吴兴备志》卷七有传。
全宋文·卷二七七六
钱世雄字济明号冰华先生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年十六七时,其诗已为名流所称。
比壮,游苏轼之门,称其探道著书,云升川增。
曾倅平江
元祐二年瀛州防禦推官五年权摄进奏院户部检法官
晚以诗书自娱。
见《冰华先生文集序》(《龟山》卷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苏迈北宋 1059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眉州眉山人字伯达
苏轼长子。
文章政事,有父风。
惠州求潮之安化,以便馈亲。
雄州防御推官驾部员外郎
卒于官。
全宋诗
苏迈一○五九~?
)(生年据宋苏过斜川集·送仲豫兄赴官武昌》推算),字伯达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长子。
尝为酸枣(《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诗》)。
惠州潮州安化,以便馈亲,卒于官。
事见《东都事略》卷九三七、《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
全宋文·卷二八二四
苏迈一○五九——?
),字伯达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长子。
元丰二年随父入京师,侍父居黄州贬所;六年德兴
元祐六年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事,八年罢。
绍圣四年惠州安化,其父时贬惠州,以便馈养。
大观初嘉禾,官至驾部员外郎
后随叔父辙居颍昌
见《苏轼文集》卷一五《亡妻王氏墓志铭》、卷四八《黄州文潞公启》、卷五三《与眉守黎希声启》、卷六一《与参寥子书》,《栾城后集》卷一《送侄河间》诗、苏过斜川集》卷五《送伯达兄赴嘉禾》,《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处严北宋 1059 — 11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12 【介绍】: 僧。
温州乐清人俗姓贾氏字伯威号潜涧
少敏悟,经史过目能诵。
出家于明庆院,宗天台宗
后至钱塘南屏臻禅师,明《法华》诸经。
与名僧道潜思聪等友善。
博学能文,作诗词尤典雅,书法有晋宋遗规。
哲宗元祐间出游归永嘉,寓净光、大云、开元诸寺,门徒甚众。
卒后弟子辑其遗文为《潜涧集》。
处严
字伯威
温州乐清贾氏子。
母万。
方娠。
一夕梦黑龙自天跃而下。
俄化为道人入其家。
及产有异相。
警悟不凡。
经史过目辄成诵。
少长不茹荤。
母强之。
卒不从。
一日游精舍。
归白其母曰。
儿蔬食。
居俗非所宜。
愿出家学佛。
落发于明庆院。
初习讲教义。
发明师说。
了无疑滞。
同辈尚编录。
务相诘难。
师心非之。
遂弃教而崇禅。
历访先辈老宿。
叩击玄旨。
多所契会。
有以座首命之者。
师弗顾而去。
师于己事外。
博学能诗文。
醇重典雅。
且工书。
有晋宋法。
时道潜思聪二公。
东坡游。
声名籍甚。
或劝以所作谒缙绅求知己。
师笑曰。
古之桑门。
与士大夫游。
非求之也。
道自合焉尔。
故终身不以一字干谒。
识者高之。
元祐间
永嘉
净光大云开元诸刹。
其徒翕然宗之。
扣门请益者。
履相蹑也。
师训以本业。
外复以诗书子史导之。
凡经指授者。
咸见头角。
元符初
归故山。
诛茆结庐。
循除蓄流。
自号潜涧
赋诗鼓琴以自娱。
有古人林下风
师有辞辩。
长于讲释。
乡里巨室。
欲屈师讲经莫能致。
因具法筵。
集广众。
预设巍座。
俟师至。
与众迫之。
师匇遽就席。
阐扬奥旨。
缘饰以文。
音吐鸿亮。
听者惊悦。
郡守张公平
从师受楞大义。
初以僧正命师。
又命主禅席。
皆力辞弗受。
每诣府。
手提一笠。
又以师为府座所尊。
因嘱以事。
师。
正色峻拒。
府政有不便于民者。
委曲以告。
守改容听之。
瑞安吕公勤
邂逅师喜甚。
与俱还邑。
筑庵于厅治后园。
命师居之。
为留三宿而去。
晚景绝人事。
精修净业。
讽诵楞圆觉维摩明法华等经。
精熟如流。
静夜孤坐。
焚香暗诵。
琅琅之声。
出于林表。
尝手书法华光二经。
报母德。
又书华严经八十卷。
首末不懈。
字法益工。
政和壬辰正月二十日示寂。
年五十四。
僧腊三十九。
阇维。
得舍利数百颗。
莹如珠。
植塔于故庐之后。
以遗骨并舍利葬焉。
师于佛学。
无不通晓。
尤深于禅。
而接物以教。
故以阇黎著名。
平生制述甚多。
稿随毁失。
圆寂后。
弟子收拾遗文。
编成二卷。
潜涧集。
人有得其片纸只字。
皆宝藏之。
其文翰见重于人如此(王梅溪十朋之母有娠。
产之日。
梦师来惠以金环。
梦觉时。
传师适坐化。
翌日梅溪生。
人皆谓为师后身。
故其为师作铭序有云。
师殁之岁。
而某始生。
师旧书石桥寺碑。
梅溪
佥判绍兴
道经寺。
僧先梦迓阇黎
次日梅溪至。
僧以梦告。
有诗云。
人唤我为首座
前身曾写石桥碑。
甄龙友
和公双峰诗云。
诗老前身法号
正用此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处严字伯威
姓贾氏乐清人也。
父靖,居乡以长者称。
母万氏,方娠,梦黑龙自天而下,俄化为道人,入其家。
生有异相。
幼时警悟不凡,经史过目辄能成诵。
舅氏东平先生规,邑之名儒也。
试之联语,随声应答,由是奇之。
少长,不茹辛膻,母强之,卒不从。
一日游精舍,归白其母曰:“儿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学佛,惟慈亲割爱。
”遂往里之明院庆礼僧知性为师。
既落发受具,游历郡刹。
初学律,未几,习天台教观,慨然叹曰:“吾邦僻在海隅,见闻不广。
”遂之钱塘,依南屏臻公听天台大部,明法华诸经。
时学者尚编录,务相诘难,听法罢,端然默坐。
同辈问之,发明师说,了无遗误,因谓之曰:“文字分别,驰骢法相,吾不能为。
”乃远游禅林,访寻老宿,叩击玄旨。
志节清高,学识超迈,扙锡所至,道眼相契为多。
会有以首座诏之者,曰:“吾宅心世外,逍遥自适,能为人役耶?
”于是西游帝都,观伊洛,南周旋江淮间,凡名山胜境,丛林巨刹,靡不至焉。
道潜思聪东坡居士游,声名籍甚,二僧咸与善,数以篇章往来。
博学能文,诗词尤典雅,且工书,有晋宋法。
或劝以所作谒缙绅,求知己,笑谢曰:“古之桑门,上首与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尔。
”故终身不以一字干谒,识者高之。
元祐间,还永嘉,寓净光、大云、开元诸寺,其徒翕然归之,扣门请益者,屡相蹑也。
训以本业,复以《》、《》、《子》、《史》导之,凡经指授者,咸见头角。
时开元建护国天王殿,命作记,文辞雄伟,太守范公见之称叹良久,命刻之石,昭垂来许。
元符初,归故山诛茅结庐,循除蓄流,自号“潜涧”,赋诗鼓琴以自娱,有古林下风
有辞辨,长于讲释,里中巨室欲屈之讲经,恐不能致,因具法筵,广集众侣,预设巍座,俟其至,与众迫之,忽遽就席,阐扬奥旨,缘饰以文,吐音鸿亮,听者忻悦。
明庆自创业几七百年,无文迹可考,始为撰记并书之,时称二绝。
郡守张公平闻其名,以礼致之,躬受《楞》大义,欲授以僧正,且请主禅席,皆力辞之。
每诣府手提一笠,未尝舆也。
人以为府座所厚,或属以事,则正色峻拒,然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听之。
瑞安吕公勤,慕其道学,初相邂逅,要与俱还,为筑庵于厅治后圃,为留三宿而去。
邑令丁公湛,每访,谈道终日忘返。
晚岁绝人事,惟精修净业。
所讽《楞》、《圆觉》、《维摩》、《光明》、《法华》诸经,精熟流畅,静夜孤坐,焚香高诵,琅琅之声,出于林表。
尝手书《法华》、《光明》二经,以报母德。
又书《华严经》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
宋政和壬辰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年五十四,腊三十九。
三月,阇维得舍利数百,莹如珠。
明年九月,植塔于故庐之旁,以遗骨并舍利葬焉。
后四十馀年,县人梅溪王十朋为之铭。
十朋之生也,即寂日。
其母梦来,惠以金环,觉而举子,忽闻化,以此异之。
十朋之大母,严之同母娣。
弟子宝印,又十朋之叔父也。
尝以伏腊相过从,故其母识
十朋长,道经石桥寺,寺僧先夕梦迎严和尚,诘旦而十朋至,故其诗云:“人唤我为首座,前身曾写石桥碑。
”铭有别致,见《梅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